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61

采用“导师+项目+企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负责人就是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负责指导和协调。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将四年制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学生在学校前两年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学三年级主要由“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同时学生还要求利用暑假时间进入IT企业进行为期四周的专业见习;学生最后一年进入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2+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先进技能和实际开发经验,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第四年到生产企业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实习,进一步加深、细化、熟悉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建立“2+1+1”三段式9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坚持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前四学期“重基础”,即重点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强化数理基础模块和注重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从第二学期开始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
    第五学期是一个特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大二结束安排一个认知实习学期,变八学期为九学期。认知实习是一种“面向专业、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具体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为选择后两年的专业方向做好准备。同时,认知实习使学生学习和实践软件企业的管理运作、业务流程及项目开发流程,了解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团队合作的要求,体验企业文化氛围。第五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由企业安排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践期间进行指导。自此,针对每位学生的“双导师”指导模式正式形成。
    第六、七学期“精方向”,即在双导师指导下,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另外,通过加强与信息企业合作,完善双方模块的学分认证标准,学生在此环节获得的学分双方互认,并颁发相关证书,从而将软件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第八、九学期“强工程”,学生将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做到全过程仿真。